在多媒体系统中,显示系统显示系统产生了文本、图形和视频的视觉输出。CRT是最普通的显示系统,虽然其在逐步走出历史舞台,但其一些技术参数对其他显示系统还有很大的影响。屏幕尺寸。CRT显示系统有3种常用的尺寸概念:显像管尺寸(Tube Size)、可视尺寸(Viewable Size)和光栅尺寸(Raster Size)。显像管尺寸是指CRT表面的物理尺寸,即对角线的长度。可视尺寸是指显示器显示信号的区域大小,它通常比显像管尺寸小。光栅尺寸用高和宽两个参数来定义屏幕上实际可以显示的最大尺寸,常用可看到的最大屏幕背景的大小来表示。

点间距。CRT监视器的屏幕由扫描线组成,扫描线由像素阵列组成,屏幕分辨率是由每条扫描线的像素数乘以扫描线数定义的。例如,1 024×768 像素的分辨率意味着每条扫描线有1 024 个像素并有 768 条扫描线。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因为每条扫描线更多的像素或每帧更多的扫描线都能提供更高的分辨率。点间距是用毫米测量的一个组中心到下一个组中心的距离。点间距越小,像素的尺寸就越精细,在较高分辨率下像素重叠的机会就越少。

荧光粉类型。荧光粉是一种涂在显像管内表面的化学物质。红、绿、蓝荧光粉组成三元组的形式。当电子流击中荧光粉,它就发光,并产生可见的彩色。荧光粉具有余辉特性—当电子流击中它时,磷光现象消失还需要一段时间。有长余辉荧光粉和短余辉荧光粉两种,长余辉荧光粉通常用于隔行式监视器。在隔行式监视器中,用两次扫描来刷新一帧中交替的扫描线,而在进行第2次扫描时,长余辉荧光粉保留了第1次扫描的图像。较长的磷光现象减少了屏幕变黑的时间。虽然这能够使隔行模式中的闪烁最小化,但长磷光现象监视器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即在全运动视频显示中降低了清晰度,在还未完全退去的旧场景上又画上了新的场景。

刷新(或扫描)频率与闪烁。水平刷新频率或水平扫描频率是对扫描线显像速度的衡量,用kHz(千赫兹)来衡量。垂直刷新频率或垂直扫描频频率与水平刷新率密切相关;所有的扫描线进行显像都是先从扫描线的起始点(左端)开始,直到扫描线的右端结束,然后扫描又回到屏幕的起始,开始下一次水平扫描线的扫描(如下一条扫描线)。当显像完最后一条扫描线,扫描就回到屏幕顶部。全屏幕的显像速率(即每秒内对所有扫描线显像并回到屏幕顶部的次数)称为垂直刷新频率。垂直刷新频率用Hz衡量,典型的垂直刷新频率为30Hz。

人眼对较低的垂直刷新频率很敏感,如果刷新不及时,当亮度消褪后再刷新,人眼就会感觉到“闪烁”。闪烁会使人眼睛疲劳。感觉到的闪烁程度取决于各人的视觉残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