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78年,记者史蒂芬·利维偶然发现哈维的下落,这场闹剧才重回公众视野。照片里,哈维站在一辆破车旁,手里拿着装大脑的罐子,像个古怪的收藏家。人们这才意识到,研究了23年,哈维什么成果都没公布。
科学界的“大脑狂欢”与伦理争议
1985年,哈维终于将部分大脑样本交给几位神经科学家,引发了第一波研究热潮。加州大学的玛丽安·戴蒙德宣称,爱因斯坦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异常高,可能与其数学能力相关,但这一结论很快被质疑,样本仅来自4个普通人脑的对比。
随后,更多“发现”接踵而至,爱因斯坦的顶叶比常人要宽很多,并且推测左右脑连接更强,
甚至有人分析其神经元密度更高,但所有研究都面临同一个问题,缺乏爱因斯坦生前的脑部数据对照。
与此同时,伦理争议爆发。爱因斯坦的孙女伊芙琳公开谴责,“这就像盗墓,他们把我祖父当成实验鼠!”
面对伊芙琳的质问,哈维晚年也承认,“我可能越界了。”
脑的“归途”与未解的谜团
1998年,86岁的哈维终于将剩余的大脑样本交还普林斯顿医院,结束了43年的“保管”。2010年,费城马特博物馆公开展出爱因斯坦的46片脑切片,标签上写着,“天才的碎片”,但这一切,与爱因斯坦“安静离去”的遗愿背道而驰。
讽刺的是,2014年,发表了最系统的研究结论: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构并无显著异常。科学家推测,他的天才可能源于神经回路的独特运作方式,而非肉眼可见的解剖特征。
结语:
爱因斯坦的大脑总重比普通男性的平均值都低,却承载了宇宙的奥秘。
哈维至死坚持自己“为科学奉献”,而博物馆的参观者仍对着玻璃罐拍照,仿佛那颗漂浮在福尔马林中的大脑,真能解释相对论。
或许,天才的秘密从来不在解剖刀下,而在人类对未知永恒的敬畏之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